摩洛哥之行,早就在wish list之列。
那么这次和sara的行程里定是必不可少的啦。
像以往一样,我们俩个呢,情愿不要面面俱到的打卡旅行,不喜欢每日匆匆忙忙的赶路。
所以呢也并没有所有的地方都走一遭。
摩洛哥20多天的行程里,也只是去了几个地方。
大致路线是以卡萨布兰卡为起始,向南部逆时针绕了一圈。
喜欢这个地方,就留下多住几日。
不喜欢的地方,说离开就离开,不多浪费时间。
一切随心随意。
我和sara总是能一起在路上一浪好几个月,毕竟都享受着流浪的感觉。
并且发现这样的生活很适合我们,因为总是能找到属于我们的乐趣。
超强的适应能力附体,于是路途中的所有问题几乎都不是问题。
两个多月的长线旅行下来,本着不论是何种方式,只要过程够开心够精彩的态度。
不管是豪华酒店民宿还是最经济的旅馆旅舍,两个人都能睡的安安稳稳。
又或者是吃着最local的路边小吃,一样的甘之如饴。
摩洛哥由于签证政策的改变,以及该国官方旅游宣传的力度,所以近几年大热,成为众多人开启非洲旅行的一把钥匙。
然而,个人认为摩洛哥并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典型的非洲国家。
从宗教上来说,信仰穆斯林,加之该国的人种,方方面面都使摩洛哥更像是一个中东国家。
而我们在摩洛哥旅行时,时不时迸发出一种“仿佛回到了印度一般”的感受。
摩洛哥男人超喜欢搭讪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尼泊尔和印度男人。
常常让人又烦又想笑,不过完全当作玩笑或者客套就OK的。
分享下我们遇到的几个套路:
1⃣️ 和sara走在路上,“Hey,hey,china?”....(是的,摩洛哥的人喜欢喊中国人喊china,不是chinese)...."hey,one minute, wow, you broken something.....等到我们回头看的时候,他就注视着你的眼睛一脸无辜真诚:you broken my heart.....
2⃣️擦身而过的路上,对着你的耳朵一连串说出:so beautiful! marry me! I can cook I can earn money I can do everything....marry me
3⃣️买东西呢,一个男人突然凑过来,“do you have husband? do you want morocco husband?You can have a Berberr husband...I can be...”
4⃣️“welcome to morocco.....welcome! ”这句每天都能听到几十次,这虽然算不得上搭讪,但是紧接着会给你一个猝不及防的飞吻。
我就在想,摩洛哥男人这是多情呢,还是奔放呢~
来点干货介绍
1⃣️关于SIM卡!!!
卡萨机场到达大厅取完行李下楼就能看到两家通信公司。紫色的INWI和橙色的ORANGE公司。都可以领取免费的sim卡,喊工作人员帮忙激活就好,里面包含的一点点流量。用完可以直接买流量。我们是用的INWI,信号什么的都没什么问题。
2⃣️关于换钱。
卡萨布兰卡机场换钱汇率最高的一家是在机场出口处,最靠近电梯的一家。在机场可以不需要换太多。美元欧元没带够是没关系的。凡是有中餐厅的地方,几乎都可以喊老板帮忙换钱,支付宝或者微信转rmb就可以的。
3⃣️关于住宿。
每个城市的住宿都建议就在麦地那(古城)找。麦地那是住宿选择最多的地方,也是对于旅行来说最方便的地方。可以选择网上预订,我们更喜欢直接walk in。方便对比房间以及讲价。
4⃣️关于交通。
城市之间的交通工具,我们全程选择的城际大巴。两家大公司CTM和supratour。可以直接在车站提前买车票,有箱子的话一般要多买一张姓李票。两家公司的车子其实没什么差别。亲测网上公布的发车时间并不完全准确。所以具体班次以柜台问询的时间为准。
当然了,据说是有火车的,我们全程没有看到也没有去体验。
5⃣️关于食物。
摩洛哥人吃的东西大概几个手指头能够归纳完。没什么可圈可点之处。我和sara在来gwo.cn/travel-scenic-spot/mafengwo/113734.html" target="_blank" class="_j_anchor">卡萨布兰卡
👇前往市区的火车自动售票机。
👇始发站候车厅
卡萨布兰卡机场前往市区的火车内,其实就是城市快轨,分为一等座和二等座,座位还算宽敞。到市区只需要四十分钟左右。
运行时间并不是通宵的,没记错的话,最早一班是早上五点多,最晚是十一点左右。具体时间询问工作人员即可。
靠近麦地那的火车站,Casa port..倒是比机场还要亮堂。
卡萨布兰卡,作为大部分人来摩洛哥的第一站。
这个城市怎么说呢,跟我想象中来比的话,现实的确让人有点失落了。
毕竟这么好听的名字,总能带给人一些想象和期待吧。
然而当我下了火车走出casa port,走到卡萨布兰卡的街头。
竟然不可控制的感叹着,为什么名字如此浪漫悦耳,而真实的城市却是如此平庸无奇。
都怪电影给了我们太多的想象空间。
尽管靠近大西洋,这座城市却放纵不羁般的,并没有塑造出一种海滨浪漫城市的形象。
街头的灰尘和不太干净的街道,一下子让卡萨布兰卡在我心中的幻影瞬间破灭。
直到我们见到哈桑二世清真寺,才终于得到了一丝丝的安慰。
如果要我列出卡萨布兰卡不可错过的地方。
那么就只有两处了:哈桑二世海上清真寺和因电影“卡萨布兰卡”而存在的“Rick's cafe”了.
摩洛哥的清真寺可以说是真的很特别的存在。
不同于中东地区的清真寺,常见的园顶+星月标志,摩洛哥的大部分清真寺的外观都是马赛克瓷砖拼成的花纹图案为装饰。
下午的阳光从海面扫过来的时候,是清真寺最迷人的时刻。
看过“卡萨布兰卡”电影的人,对这个咖啡馆一定不会陌生。
‘I guess there are many broken hearts in Casablanca’.
咖啡馆的确是很有电影中的氛围,所以自然是拍照很出味道的了。
置身其中,墙上的电视一直来回反复的播放着“卡萨布兰卡”,绝对能够让人入戏。
分分钟产生错觉,以为自己就坐在了电影里。
咖啡馆的内部结构其实就是摩洛哥传统庭院的格局。
住多了摩洛哥传统民宿就会发现,摩洛哥建筑最经典的格局就是楼中院的设计。
要在这里用餐是需要提前订位置的哦。
我们没有预定,只去点了些喝的。因为据说味道也就不过如此。所以没想着去浪费钱。
话说从以色列飞往摩洛哥的航班都必须要在欧洲转机。
于是在买机票的时候就要小心啦。
sara从土耳其直接飞去乌克兰,而我要去以色列。
当我看到了网上特拉维夫飞往拉巴特的机票只需要600大洋的时候,我就啥也没管的买了票。
追过权游的人绝对会记得那一幕。
龙母在剧中的阿斯塔波奴隶湾收复了8000个无垢者组成了强大军团。
来到索维拉这个真实的取景地,再联想到电视剧里的情节,真的会有点激动好嘛。
走龙母走过的路,看龙母看过的海。
尽
真实的“奴隶湾”在索维拉老城的大西洋岸边,这里聚集了无数的海鸥,看它们的体型不难推断出这里的海鲜有多么丰盛。
拍起照来,海鸥在天上群魔乱舞,更能还原电视剧里的画面了。
必须要说说下面这张图。
sara一个朋友发给她一张图,十来只羊爬在树上的照片。
于是我和sara,还有同房间的北京来的静姐,三人好奇不已硬是想去看下这个热闹,特意从索维拉包了一辆黑车,喊司机带我们前往。
车程四十分钟的样子,到了那里,远远的看见只有一只羊爬在树上,顿时觉得好笑极了。
看见我们下车走去,三个赶羊人朝我们走来,伸手就要小费。
我们保持着理智的头脑问他,为什么只有一只羊在树上呢,那些羊不能上树吗,可以给我们看那些羊一起爬树吗。
赶羊人也就是羊老板不会英语,包车的司机也只会一丢丢英语,于是说的说英语,说的说法语,说的说阿拉伯语,各自说了几句外加比划的,不知道对方有没有听懂,只是大概明白了对方要我们等等。
我们理解为等下警车过了以后,才会给我们看。时间过了半个小时的样子,中间来了几波欧洲旅游团的大巴,下车看了几眼给了小费拍了照又离开了。
无聊的我们等不下去了,用google翻译再问,过程和结果一样的让人摸不着头脑。
最终来了一个会英语的摩洛哥人,解释给我们说,警察不允许他们这样子,已经结束了,每天早上很早,在八点左右才能看到。警察上班之后就不敢了。
哈哈,虽然我们没看到那很搞笑的一幕,但是这个羊老板的思维我点赞。
竟然形成了一个景观,那么些旅游团纷纷来此。
👇索维拉老城外面
大西洋的风,跟大西洋的名字一样,桀骜狂野。
索维拉的城,跟索维拉的名字一样,古老神秘。
索维拉老城人来人往,一派市井生活的气息。
推着车卖橘子的卖石榴的卖核桃的卖大饼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路边的餐馆服务生和厨师张罗着,想拉你进去吃饭。
走过主街道找个巷子一拐,却又瞬间安静下来。
看似狭窄也不怎么干净的巷道中,说不好就藏着一个艺术家的店铺,悄悄的卖着画呢。
索维拉不是最干净的城市,但是却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是历史也好是闻名世界的神话电视剧也好,散发着某种独特的吸引人的气息。
住的青年旅舍,藏在深深的巷子里。老板是个年轻的小伙子,热情好客,有着跟sara一样的名字,两个人一见面就搞笑的反复叫着对方的名字,又像是在叫自己又不是。一进屋就要给我们泡薄荷茶喝。
入夜11点,一楼有渐渐响起的非洲鼓的声音。若隐若现,睡意被敲散,干脆趴在床上竖起耳朵去听。
非洲鼓起头,在这之后,几个男人低沉的声音开始随着鼓声吟唱
不是那种亢奋的音乐,但是旋律很好听,跟这样的夜晚显得特别般配。
我想,这是属于索维拉老城的声音
是它跟我说晚安的声音。
老城里有很多卖装饰品的店铺。
走着走着觉得某个角落那么美,厚脸皮的问老板,想在这里拍照。
老板反倒开心的给你让地,配合演出。
索维拉算得上是一个繁忙的渔港。
前几天都迷迷糊糊,忘记了买海鲜吃这回事。直到最后一天,朋友提醒,才想起来要去赶个岸边赶个早市,买点大西洋的海鲜。
九点之前,时不时有回航的渔船。海胆,螃蟹,大虾,鲍鱼,一定不要忘记砍价。
馋了可以直接在摊子边,就这柠檬汁吞一个海胆。
当地人吃海鲜的方式,能在路边看到的除了炸着吃就是烤着。
一开始感觉看起来很油腻,不肯尝试。最后一天,为了不错过大西洋的鱼,终于决定一试。
味道竟然还是鲜美的,最好吃的是中间的那个扁扁的鱼,没有刺,10迪拉姆可以买个七八条。
下图是索维拉老城里的一处“网吧”,这配置这格局不禁让我想起了那些年刚进网吧刚学会用qq的时光。
这样的网吧在摩洛哥还是很常见的。
半小时3迪拉姆,哈哈哈。
那些年,还是初中,也是这样子去网吧研究qq的。没有钱就上半个小时就走。
在索维拉青旅认识的北京的静姐,先我们一天离开,去了三毛的故居-阿尤恩。
从索维拉前去阿尤恩需要坐夜巴,一整夜的路程。
太远了,时间有限的我们放弃了阿尤恩。
喜欢三毛,喜欢三毛的撒哈拉故事。
结束了三天两晚的团,回到酒店,两人都想在这里小住几日。
酒店就在沙漠边上,后院走出去五分钟便是撒哈拉。
跟老板讲好价,250迪拉姆一个人,含每日早餐和晚餐。
接下来每一天,我们都跑到沙漠里去撒欢
天空和日光为证
别问我们为什么那么喜欢沙漠
因为
我们和撒哈拉成了好朋友~
十一月的撒哈拉并没有太多游客,更没有很多游客选择在这里一住就是四五天。
在我们住在酒店的几天里,我们几乎成了唯一的客人。
酒店提供的早餐在我们起床后,被端到外面院子的桌上。
一壶薄荷茶,配着上午还不太炽热的阳光,面对着金黄色的沙漠,平常的煎饼和蛋糕倒是显得多了些幸福的回味。
这家酒店有个做饭超好吃的Berber大姐,每天都吃她做的Tajin和煎饼。
就因为她的手艺,才终于挽救了摩洛哥食物在我心中的好感。
住在撒哈拉的那些天,是整趟摩洛哥之行里记忆最深刻的部分。
偏僻到出了酒店不是沙漠就是戈壁,因为距离最近的镇子还需要开车十分钟左右。
每天最大的快乐就是跑到沙漠里面玩。
问我们都玩了什么,又答不上来什么,
却足足的在这个酒店住了四天。
记忆中有一个每天跟我们推销行程的smile,他总是试图让我们报他的周边黑人村庄一日游。
还有一个服务周到热情的有求必应的超级善良的大叔,我们甚至不记得他的名字。
还有见不到面的老板,只能在每天下午游客团到达的时候,看他露面。
要离开撒哈拉那天,我们还是觉得没有住够,但是已经不想再住这一家,决心换个酒店。
在网上看好新酒店之后,抱着行李到路边搭车。
就在此时,非常戏剧性的一件事情发生了。
在路边搭了大概十分钟,好不容易来了一辆车,在面前停下来。
“hi,can you drive us to the sahara garden hotel?”
得到一个肯定丝毫不带迟疑的回答"I am tha sahara garden"
我和sara瞬间傻眼了,回头看了一眼对方,以为是自己听错了,或者是对方在跟我们开玩笑。
赶紧不可置信的拿出手机里保存的酒店信息跟司机确认。
司机连忙点头。
“really? are you kidding?”
"of course not"他指了指车门上面印着的酒店名字。
我和sara不约而同哈哈大笑。
不可思议的巧合。
这么多沙漠酒店,偏偏就要去这一家,偏偏还在路边拦到了这个酒店老板的车。
就在我们欢天喜地要上车去的时候,老板想起一件事,告诉我们酒店的泳池已经干了,正在清洗,是没有水的。
这宛如是一个晴天霹雳。因为我们基本就是冲着泳池才决定搬过去多住一天的呀。
纠结了两分钟,失落的两个人决定离开沙漠,前往fes。
司机看我们无助郁闷的样子,提出来送我们到小镇上,那里有bus station,可以买到去fes的车票。
到fes的车每天一班,是夜巴,晚上六点来钟的车。
我们还需要等待几个小时。
一下车,就碰到一个人,据说是bus售票处的人,他告诉我们卖票时间是下午三点,两个多小时之后才能过去买。他说可以带我们去一个餐厅休息等候。
这一去,就又改变了我们的想法。
一个日本女人十年前来到撒哈拉,爱上了一个摩洛哥男人,两人结婚了。
她嫁给他,生下了一对超可爱的女儿。
这个摩洛哥男人和他弟弟一手打造了这间迷人特别的餐厅和apartment。
深深被这个餐厅的装饰风格打动的我们当即决定不走了。
我特别喜欢这一家人的感觉。
日本老婆温和爱笑,总是露出一副亲近人的笑容。
摩洛哥男人负责家中大小事和生意。
两个混血女儿甜美可爱,是很招人喜欢的性格和长相。
这世间从来不乏奇特大胆勇敢的人生。
对有些人来说,没有所谓的真正的故乡。
世间尽是天堂。
从餐厅的装修到公寓的设计
总能看出这对摩洛哥兄弟不怎么外露的才华。
色彩的搭配和每一个细节的别致,都深得我心。
👇超喜欢这把椅子的😭
老板的超级可爱漂亮的大女儿。
话虽不多,却总是一脸乖巧的让人想要多看几眼。
沙漠小镇的夜晚,安静温柔。
三三两两的男人推着单车,在回家的路上聊天。
路灯懒懒的照亮这个小小的镇子。
我对这个沙漠小镇的眷恋,随着夜色一起加深,加深,加深。